13岁男孩凌晨失踪:学习卷成“魔鬼作息”,谁为孩子的崩溃买单? 凌晨三点起床,四点出门,背着沉重的书包,顶着睡眠不足的脑袋去学校背书——听起来像是热血励志剧里的桥段,但现实中却成了一位13岁男孩的日常。贵州铜仁13岁的徐家诚,在这样的“魔鬼作息”支撑下,原本只是个想用努力换成绩的普通小学生。可谁能想到,这份“自觉上进”竟成了他失踪的前奏。 11月18日,徐家诚像往常一样起床、吃饭、背书包,然后消失在贵州思南县一座桥上的监控盲区。只留下书包和校服,连个影都没见着。打捞队搜了一天一夜,水里没找着人;有人说他或许跟着其他学生跑去贵阳了,也有人怀疑他被学习压力逼到了绝境。无论是哪种猜测,都让人不寒而栗。一个13岁的孩子,本该是父母的掌中宝、校园里的欢笑源,怎么就突然被生活逼到不见踪影? 今日需要关注的数据有, 英国7月季调后零售销售月率、德国5月实际零售销售月率、欧元区6月季调后贸易帐、美国7月营建许可月率初值、美国7月新屋开工年化月率、加拿大6月制造业销售月率和美国8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。 学习:“卷生卷死”的时代,总有孩子不堪重负 徐家诚的作息表堪称“地狱级”:凌晨三点起床,四点出门,风雨无阻。家人觉得他“懂事”,同学可能羡慕他的“努力”,可谁真正听过徐家诚的心里话?他曾抱怨过学习压力大,但大家可能都以为“孩子嘛,难免矫情”。于是,他继续顶着学习的高压,走向自己的“人间消失术”。 家长也不是不爱孩子,他们只是没意识到:一个刚刚升入初中的孩子,能有多强的心理韧性?在父母眼里,徐家诚“自觉得令人欣慰”,可这种“自觉”背后的无声呐喊,却在一天早晨化作沉寂。学习成绩固然重要,但凌晨三点起床这种操作,任谁都会累垮。成年人尚且离不开咖啡续命,更何况是一个发育中的孩子? 失踪的背后:是孩子的错,还是大人的疏忽? 徐家诚的情况并非孤例。在陕西紫阳县,16岁的王某因为班主任的当众批评,觉得自尊心受挫,趁机溜出学校失踪;在山东德州,18岁的高三学生郑某某因为考试成绩下滑,疑因承受不住压力出走,甚至有人猜测他已在河中溺亡。青少年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压力,早已不是个案,而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问题。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,问题不只是出在孩子身上。大人们总以为孩子的任务就是“好好学习”,却忽略了学习不是生活的全部。家长、老师、社会都在无形中给孩子套上了一副“成绩至上”的枷锁,让他们背着沉重的心理包袱前行。可孩子不是铁打的,他们有情绪、有脆弱、有需要倾诉的时候。可惜的是,很多家庭和学校并没有给他们一个安全表达的渠道。 孩子崩溃了,家长才开始反思? 徐家诚失踪后,他的父亲徐先生才意识到,原来儿子早已在生活的压力中喘不过气。可这份反思来得实在太迟。倘若徐家诚能早一点被允许“睡个好觉”“放轻松点”,事情会不会不一样?倘若家长能在意的不只是成绩单,而是孩子的心理健康,悲剧会不会少一点? 当年,《小欢喜》里有句台词扎心又写实:“没有考上清华北大的人生,就不值得被爱吗?”现实生活中,多少家庭把爱变成了“有条件的交易”?考不好,父母不高兴;考得好,家长眉飞色舞。可问题是,孩子的心理能不能承受住这种“爱”?徐家诚的父亲说,他只是想让儿子“考个好成绩,为了将来能过得更好”。可惜,这份“为你好”,有时会成为孩子难以承受的重负。 学习不是生命的全部,别让“成绩”毁了孩子 有人说,现代教育最大的悲剧就是:追求分数的路上,忘了教育的本质。成绩好不好,能不能考上重点学校,确实会影响孩子的未来,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。孩子的身心健康,远比一张成绩单重要。 教育应该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失败,而不是让他们害怕失败;应该告诉他们,人生还有很多可能,而不是只盯着高考一条路。孩子需要的,是在跌倒时有人扶一把,而不是在崩溃时被质问“为什么不争气”。 谁为“学习压力”买单? 网友们对徐家诚失踪的讨论五花八门,有人批评家长“太狠心”,也有人指责学校“太卷”,还有人感叹孩子“太脆弱”。但归根结底,这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,而是整个社会的症结。一个13岁的孩子凌晨三点起床,说明“内卷”已经深刻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。家长、学校、社会,每一个链条上的人,都该为这份“压力”反思。 孩子不是用来“卷”的,他们是独立的生命,是有情绪、有梦想的个体。学习固然重要,但健康的身体、健全的人格、平衡的生活,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。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:13岁的孩子凌晨三点起床,学习就能换来光明未来吗?家长、学校和社会,是否该为孩子们的“失踪”深深自责?对此你怎么看? 家长徐家诚贵州压力孩子发布于:广东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 |